1977年,奥地利军方收到了一批看起来像科幻片道具的步枪——斯泰尔AUG。
这玩意儿全身塑料感十足,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玩具厂搞出来的模型。
可别被它的外表骗了,这枪能在零下42度照样突突,摔在石头上连道划痕都留不下。
设计师沃尔特和弗里德里希俩老爷子憋了个大招,搞出了世界上第一把无托结构制式步枪。
为啥要搞无托?
简单说就是把枪机和枪托揉成一团,长度直接缩水三分之一,揣着它钻丛林爬战壕,灵活得像只山猫。
奥地利大兵们原来用的都是别人家的货,这回终于用上自研的“亲儿子”,心里美得很。
这枪还自带施华洛世奇瞄准镜,对,就是那个做水晶天鹅的牌子。
镜子里头的分划板标得明明白白,三百米外有个一米八的汉子,准星一套就能估算距离。
普通士兵练上俩礼拜,三百五十米内指哪打哪。
要说这枪最招人喜欢的地方,就是伺候起来特别省心。
换弹匣不用找角度,拇指一按一推,“咔嗒”一声完事儿。
左撇子士兵也不受罪,厂子里捎来个转换套件,半小时功夫就把抛壳方向改到左边。
最神的是换枪管,拿颗普通子弹顶住固定钮,“哐当”一声就能卸下来。
野战条件下遇到枪管打红了或者要换长短管,比换打火石还方便。
导气系统有个聪明设计,正常天气用一个气孔,风沙大了换个气孔,要是想发射枪榴弹就直接关掉气路。
这些细节处处透着奥地利人的精细劲儿,后来1998年推出的A2型号更是在机顶上铺了整条皮卡汀尼导轨,夜视仪、红点镜随便装,彻底告别了原厂镜的束缚。
就在奥地利人琢磨他们的无托神器时,苏联伊热夫斯克兵工厂有个叫德拉贡诺夫的工程师也在捣腾大事。
这位老哥从1938年就泡在枪械堆里,1958年接到个硬任务:搞一把能半自动射击的狙击步枪。
当时全世界狙击手都在吭哧吭哧拉大栓,打一枪就得断一次瞄准节奏。
德拉贡诺夫愣是搞出了导气式自动原理,让狙击枪能像突击步枪那样连续射击。
1963年苏联国防部验收的时候,评审员们看着十发弹匣的狙击枪都傻眼了——这玩意儿要是装备部队,每个狙击手不就是个移动火力点?
德拉贡诺夫狙击枪很快就在部队里闯出了名堂。
零下四十度的严寒里,别的精密武器都冻成哑巴,它照样子弹上膛就响。
雨水泡过泥沙埋过,擦把脸照样精准射击。
专用的是七点六二乘五十四毫米狙击弹,钢芯结构专治各种防弹衣。
不过这枪也有脾气,连续射击后枪管发热会导致弹着点散开,两角分的精度放在今天不算顶尖。
但放在那个年代,能提供持续压制火力的狙击步枪独此一家。
护木两侧开满了散热孔,中空的枪托一直延伸到握把,重心正好落在弹匣位置,老练的射手端起来就能感受到人枪合一的稳当。
两把枪放在一块儿比划就特别有意思。
奥地利人选的是小口径路线,求的是便携灵活和后勤便利;苏联人走的是全威力弹路线,要的是中远距离的压制能力。
无托设计的斯泰尔让步兵在狭窄空间里转身自如,半自动的德拉贡诺夫让狙击手能盯着目标连续开火。
要说谁更厉害,得看摆在什么战场上。
城市巷战里斯泰尔能占尽便宜,野外作战时德拉贡诺夫就显出射程优势。
这两款枪后来都被几十个国家采用,衍生型号层出不穷,至今还在某些部队服役。
值得玩味的是两款枪背后的设计哲学。
奥地利人把步枪当成精密仪器来打磨,每个细节都透着讲究;苏联人把武器当成吃苦耐劳的战斗伙伴,可靠性压倒一切。
两种思路都造就了经典,都在军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现在有些枪械爱好者就爱争论这两种路子孰优孰劣,其实好比争论铁锤和钳子哪个更好用——得看你打算拧螺丝还是钉钉子。
或许最好的答案早就写在了一代代士兵的实际体验中,那些被硝烟熏黑的枪身和磨得发亮的握把,才是对枪械最好的评价。
本文倡导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,杜绝低俗内容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股票平台排行前十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